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抖音 >

当博物馆开始上抖音、玩直播、搞跨界,宅生活莫名高大上起来

  • 2020-03-11 13:28:37
  • 阅读(243)

宅在家里这么长时间,你习惯了“云生活”的多元模式了吗?

  云办公、云学习、云逛街、云喝酒、云旅游.....

  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让人体验到了“云生活”的复杂与无奈。

  你以为“云蹦迪”的你是这样的,

  其实却是这样的——

  你以为“云办公”的你是这样的,

  其实却是这样的——

  直到你去看了“云看展”,

  才发现原来真的有比现实更好的“云生活”。

  疫情期间,很多博物馆、艺术机构纷纷停摆,但是很快,这些往日里“高大上”的博物馆就化身“软萌甜”,迅速行动,纷纷推出“云游博物馆”“云看展”等活动,利用3D全景、AR、VR、语音讲解等多媒体和技术方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让观众能足不出户坐游中国,而且还能沉浸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博物馆场景和藏品,获得比身临其境更好的参观感受。

  文博机构奉上盛宴

  网友“柠檬草”是一位资深的博物馆爱好者。以往,春节假期,他除了和亲朋好友聚会叙旧外,喜欢把剩余时间泡在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平时没有时间看的展,享受一份难得的平静。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柠檬草”的打算泡了汤。不过,宅在家中的他突然发现,他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

  比如,国家博物馆积极开辟线上阵地,在多个平台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连连看”“国博珍藏云欣赏”等专栏,博物馆迷可线上观赏近50个展览专题页、30余个展览的虚拟展厅、近30个专家解读视频、20余个展览宣传片等。

  故宫博物院则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云游”故宫指南》,告诉观众可以通过“全景故宫”“V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故宫展览APP”等多款应用,在家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截至2月底,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涉及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学标本等多个门类的藏品和展品,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这些线上展馆收获好评无数,文物鉴赏、档案查询、历史探索、文化学习等功能,不仅博物馆成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更全方位地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国家文物局官网“博物馆网上展览”专题

  “我感到异常的感动与惊喜。”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副所长阎照,与记者分享了她看到这些云展览活动的感受。感动是因为博物馆在此期间推出云活动的用心,欣喜则源于博物馆对文化走出去和大众化所做的尝试。

  在她看来,疫情让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非常有特色的破圈实践——

  上抖音、玩直播、搞跨界。

  比如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联合抖音平台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连续三天九场直播,各馆都派出了强大的讲解员阵容,直播讲解本馆重要线上展览。

  敦煌研究院则在疫情期间开通了“云游敦煌”的微信小程序,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启了“奇妙漫游云逛展”,与新华网、新华社甘肃分社联合出品了“指尖千年莫高窟”H5,让观众通过线上领略敦煌石窟的美与震撼力,于指尖感受莫高窟的四时之景与精妙绝伦。

  除了抖音、微信,淘宝、百度、快手等平台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推出了与博物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

  百度旗下百度百科首次启动直播项目《行走的文明》,围绕全球国家的博物馆、艺术展、艺术人物等进行全方位的直播内容呈现;

  淘宝直播联合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全国8大知名博物馆携手推出“云春游”, 号称一个小时看到5000年中国文明史的国宝级精华文物;

  木木美术馆于情人节当天在B站直播间进行了一场题为“被禁足的艺术”的直播;

  而快手则邀请拥有14年经验的金牌解说员带领观众游览大英博物馆……

  一场场饕餮盛宴,让很多文博爱好者大呼过瘾。

  有网友表示,“万万没想到,居然能在抖音上看敦煌研究院的壁画。”

  也有网友自豪地宣称, “以前有环游中国、环游世界的梦想,不过因为钱放弃了,但云游世界博物馆,我可以做到了!”

  线上看展体验非凡

  数据显示,“云看展”的点击率和播放量十分惊人。布达拉宫通过淘宝直播完成了其1388年历史上的首次直播,开播仅一小时,观看直播的网友就达到了92万人次,相当于以往近一年的游客量;百度百科两期直播节目累计吸引了近150万观众;而淘宝直播的“云春游”,直播首日便吸引了一千多万人次的观众。

  很多人问,按理说,文博爱好者在国内还属于小众群体,可为什么“云看展”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爱?

  其实,很简单。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难得的节假日,你身处人山人海的法国巴黎卢浮宫,著名的蒙娜丽莎作品就在你的可视范围之内,可是你是不是根本没有办法穿越人海静下心来欣赏近在眼前的这座艺术瑰宝。

  又或者,你站在了展示柜前,可是同时站在展示柜前面的还有二三十人,簇拥着唯一一个讲解员,离远了则听不清介绍,离近了看不清展品,有时只能迫不得已放弃听讲,或听完讲解再看展品,感受着“音画不同步”的体验。

  新兴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些烦恼。观众可以将画面随心地拉近放远,也可以安安静静地反复欣赏各种展品珍藏,体验好极了。

  数字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兵马俑一号坑被900张高清照片矩阵合成为200亿像素全景图片,所有遗迹进行“毫米级”重现。在全景博物馆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和铠甲纹理。

  更关键的是,短视频、直播、语音导览、VR(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手段让“云看展”这件事变得好玩、有趣且更方便了。

  利用最新的全景或VR技术,观众可以坐地日游千万里,前一秒还流连在故宫宏伟的宫墙中,下一秒就可以赴西安徜徉于碑林兵马俑,关键还不用花钱,甚至还可以收获比在现场观看更好的体验效果。

  比如,打开故宫博物院官网或“微故宫”微信公众号,找到“全景虚拟游览”或“玩转故宫”入口,点击进入,即可仿佛来到故宫太和殿前广场,太和殿、文华殿、慈宁宫、养心殿、乾清宫等建筑依次呈现在眼前,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在空旷处体会故宫的宏大,也可躬身而入走进每一座殿宇。

  再比如,登录数字敦煌平台,观众可以在线观览敦煌10个朝代、30个洞窟、全景333DPI采集进度的4430平方米壁画,精度细到人物衣领上的某个花式纹样以及线条的处理。同时平台对洞窟的年代、内部构成、绘制的内容与艺术特点等进行了专业讲解。

  专业的解说更是让公众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线上展馆中,观众可以跟随语音解说浏览一层的地球厅、二层的矿物岩石厅、三层的史前生物厅……无论是老人还小孩都能从通俗易懂的解读中收获地质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

  有网友形象地说,线下看展和“云看展”就是看现场球赛和看电视球赛的区别,“云看展”不仅有特写镜头和专业的现场解说,还能享受爆米花和可乐的乐趣。

  也因此,“云看展”成为此次疫情之下体验最好、享受最大、最大放异彩的“云生活”之一,成为很多年轻人足不出户领略文化的新潮流。

  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在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看来,博物馆文博产品进行云展示和传播大有可为。淘宝直播负责人简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明确表示,“这一定不只是疫情期间才玩的事情,一定会成为接下来常态化的内容。”

  这背后,既离不开“云看展”展现出来的广泛前景,更有各个博物馆巨量的数字资源积累的支撑。

  早在2000年初,许多国内博物馆就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展览和藏品进行数字化采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博物馆数字化采集的精度越来越高,累积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线上虚拟展览更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另一条重要探索之路。许多博物馆纷纷开通线上平台,成为博物馆平权文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故宫博物院与惠普联合推出了v故宫展,数字敦煌也已经在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14年,圆明园还上线了数字圆明园APP,算是最早一批云展先锋。

  许多世界知名博物馆更是步伐超前。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等也都开启了“线上观展”项目,让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有机会欣赏到人类艺术的瑰宝。

  如今,通过网络跟博物馆接触更是成为一件好玩的事。你可以玩游戏,利用山、水、树、人物、建筑等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可以进行“明式家具拼装”,向古人发起挑战展开“知识问答”,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学到历史和文化知识。

  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的“艺术轮盘”游戏。屏幕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博物馆两个不同的藏品,点击屏幕左侧按钮,公众可获得一次随机拼脸的机会。喜欢,则点进屏幕上方/下方锁定,不满意继续寻找。

  苏州博物馆“明式家具拼装”游戏

  但是,阎照也提醒,目前博物馆云看展的类型还属于文化遗产面向大众普及过程中比较初步的探索阶段。

  “大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但仍需要进一步注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更具体验性的内容。”阎照说。同时,博物馆也应该在趣味性、生动性和大众关联度上进一步探索。

  比如,从产品角度出发,发掘用户线上看展的深层需求与兴趣点,更多借鉴互联网思维,在吸引和延展用户注意力,定义应用场景,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进一步打磨,以提供更好的云观展体验。

>>本文地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