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微博 >

新浪微博诉今日头条案是否适用三重授权原则

  • 2020-03-10 10:48:10
  • 阅读(225)

因抓取用户在微博上的发言信息,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之间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拉锯战”。

  2017年8月,今日头条“微头条”业务面向部分用户开启了面向“微博内容源”自动同步的功能。经用户授权同意,今日头条将定期将用户在“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发布的内容”自动同步至“微头条”。

  新浪微博认为,根据2016年“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2016)京73民终588号判决,第三方获得微博用户数据以及微博信息内容,需要获得微博平台授权,否则将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而今日头条则认为,“微博用户已向其授权,该平台可以使用微博自媒体账号的内容”。

  那么,“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的本质是什么?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之间的纷争,与该案有无相似之处,相关裁判逻辑是否可以借鉴?

  2015年2月9日,因认为脉脉不当利用程序抓取微博用户信息,新浪微博将脉脉运营主体诉至北京市海淀法院,并提出高达1000万元的索赔金额。

  2016年4月26日,北京市海淀法院经审理认定,脉脉公司通过用户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关联新浪微博用户对应关系的做法没有合理依据和正当理由,因此,判定脉脉公司构成对新浪微博的不正当竞争,并判令脉脉公司赔偿新浪微博经济损失200万元。

  随后,脉脉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6年12月3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该案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书。

  值得一提的是,二审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互联网中第三方应用通过开放平台例如OpenAPI模式获取用户信息时,应坚持“用户授权”+“平台授权”+“用户授权”的三重授权原则。

  那么,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之间的用户信息抓取或同步纷争,与“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有何相似或区别之处?是否应该适用上述三重授权规则呢?

  在“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中,核心要点有三,其一是用户信息的非法抓取,其二是用户信息的非法使用,其三是双方之间基于Open API模式建立的用户信息合作。

  在该案中,新浪微博认为,用户信息包括头像、名称、职业信息、教育信息、用户自定义标签及用户发布的微博内容。

  简单说,用户信息包括两类,其一是区分用户的身份类注册信息,包括头像、名称、职业信息、教育信息、用户自定义标签等,其二是对用户各种浏览、使用等行为予以记录或呈现的行为类使用信息,包括点赞、转发等具有表达态度的系统设定的操作记录类使用信息,以及用户自行撰写、录入具有一定原创性且有明确归属的发言类使用信息。不论是身份类注册信息,还是行为类使用信息,都属于用户本身。

  回到新浪微博与今日头条之间的纷争。从业务逻辑来看,今日头条当时上线的“微头条”同步功能,是基于获取用户授权同意后实施的信息同步或抓取行为,其同步或抓取的信息范围并不包含用户头像、昵称等用户注册信息,而仅是用户发言信息。

  从技术实现方式来看,对用户发言信息的同步,既可能采用Open API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点对点”或“内容到内容”手动或爬虫技术同步或抓取行为。如果是Open API模式,则存在一定的参考新浪脉脉案的可能。但是,平台间用户信息流动和利用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仍需要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形进行探讨,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先前个案中适用的规则。

  新浪微博与今日头条之间的纷争最终如何收尾,法院最终会如何裁决,归根到底要看今日头条抓取或同步的用户信息范畴和采用的技术手段方式,综合判断涉案行为对竞争秩序、公共利益、消费者利益的影响等多重因素。

>>本文地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