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红 >

拍拜年视频打卡“网红地” 过年花样新 年味依然在

  • 2020-01-17 14:43:27
  • 阅读(164)

对于春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怀。人们打扫房屋、张贴春联;围炉而坐、祈福许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的“年味儿”,包裹着亲情、天伦的温暖,更饱含着归家、团圆的喜悦。

近几年,传统的年味正发生着变化,过春节的方式不断翻新,拍视频拜年,打卡“网红地”,网购“回家礼物”,放烟花爆竹已不再是“必选项”。当然,合家团圆、交流亲情的“内核”没变,只是年味有了新的演绎。

拍摄祝福视频

社交媒体拜年

拜年自然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但现在,祝福文字拜年的方式太普通了,来点新花样才有意思。记者了解到,随着互联网和新的社交平台的发展,不少人选择了拍摄短视频拜年。

刘成是园区一家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今年春节他不回家过年了,于是,他就提前策划录制了一段拜年视频。“新年了,恭祝爸妈身体健康、鼠年吉祥,恭祝大家金鼠旺财,鼠灵鼠气。”刘成的视频制作精良,年味十足。刘成表示,这段拜年视频不仅发给亲朋好友,还将通过发朋友圈和抖音的方式,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和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此外,随着短视频的爆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助推节日气氛的载体。还没到春节,抖音就推出了“锦鲤红包”,粉丝通过游戏、集卡来赢取红包,领红包全凭运气,但图的就是个乐子。

打卡“网红地”

旅途中吃年夜饭

早些年,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文化消费都比不上现在。吃顿丰盛的年夜饭、看场春晚便是过年的绝对主题,这也曾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最大期盼。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春节外出旅行已成为很多中国人过年的新方式,一家人去喜欢的目的地红红火火过大年,也别有一番趣味。

家住姑苏区的张女士,提前一个月就计划春节期间带父母、孩子去出境旅游,她说,春节讲的是团聚,一家人团聚出去旅游过年也一样,毕竟过年就是图个心情舒畅和放飞心情,而且春节到东南亚旅游,还比较暖和。

与张女士类似,过春节选择全家出游的不在少数。苏州职工国际旅行社负责人闻爱华介绍,近年来,选择春节出游的家庭越来越多,三人及以上的家庭出游比例超七成,占比相比国庆提升了18%。

春节出游,游客也更希望享受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个性化、深度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闻爱华介绍,不少游客选择在旅途中辞旧迎新,包含年夜饭的旅行产品格外受欢迎。闻爱华说,对于一些家庭而言,出游,“牺牲”掉年夜饭总有些遗憾。而选择带父母、家人到星级度假酒店过除夕、吃年夜饭,算是个两不误的体验。

“回家礼物”网上购

一身轻松返家乡

家是温暖的港湾,春节就要到了,辛苦了一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要回家过年,而回家,往往会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捎上一份新年礼物以表心意。

记者发现,相比往年外来务工人员回家的行囊轻了不少。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和网购的越来越方便,这些在苏务工人员,会选择把行李和礼物寄回家,或者通过网络来订购“回家的礼物”,手机下单,礼物直接送到家,让旅途来得更为轻松。

一只背包,一只小型的旅行箱。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张杰和魏娟夫妇回家的行李非常轻便。张杰在吴江一家模具厂工作,魏娟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辛苦了一年,回家过年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张杰夫妇说,出门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双方的父母,他们回家的礼物是给双方的父母买的。“我们家里条件不好,双方父母平时都舍不得买东西,我们这次给双方父母主要订购了腊肉、腊肠等年货,犒劳犒劳他们。”张杰告诉记者,现在网购很方便,只要网上下单就能把年货寄到家了,没必要大包小包的把年货背回家,以减轻旅途的负担。

烟花爆竹不流行

绿色环保过大年

环卫工人常军,在苏州从事保洁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了,他主要负责吴中区迎春社区月浜二村的保洁工作。他告诉记者,苏州没有禁放烟花爆竹以前,在大年三十、初一迎新年,初五迎财神和正月十五,居民们都会放烟花爆竹,不仅污染空气、存在安全隐患,还给他们环卫工清扫工作带来不少压力。“往年那几天,光月浜二村就能扫出10多车的炮屑。”常军说,自2017年8月1日《苏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正式实施以来,这个小区过年就再也没有炮屑了,清扫也轻松了很多。

“对于政府的禁放令,我是双手赞成呀!”这几年,常军切实感受到了禁放令带来的好处,也感受到了人们绿色过年意识的增强。

“放烟花爆竹太污染空气,我们也不放了。”吴中区临湖镇浦庄一带还没有列入禁放区,但采访中,有不少居民已经意识到燃放烟花爆竹的弊端,并表示过年期间,将响应政府号召,不放烟花爆竹,或用一些气球和仿真电子鞭炮来替代。

记者从淘宝上搜索发现,随着各地禁放令的实施和人们绿色过年意识的增强,一些仿真电子鞭炮受到热捧。这些仿真电子鞭炮,外形与鞭炮几乎一样,只需按下遥控,就会发出“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鞭炮变成了电子的,但“劈里啪啦”的热闹声还在。

千变万变亲情不变

年味依然在

过春节不再只是吃年夜饭和看春晚,而是有了很多新花样,这种新的过年方式有没有对传统年味形成冲击?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陆小远。他介绍,现在的年与传统的年不一样,其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

陆小远介绍,总体上来说,过去四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对“年”的理解和体验不一样了。主要表现在,节日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端午、中秋和春节等传统节日除了传承传统文化外,还承载着经济功能,是用来对工资、商贸往来资金等进行结算的时间节点。而在当代社会,端午、中秋和春节等节日,文化传承的功能没有变,但经济功能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节假日更多的意味着放假、休闲、娱乐等。另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年”的理解也出现了差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交通和通信还不够发达,回家过年代表着游子归家、阖家团圆,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而在今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东北到海南,交通便利,当天就能抵达,电话和视频交流也非常方便,一定程度冲淡了人们的思乡之情,过年不一定非要回家,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实现团聚。

但陆小远表示,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在中国人心目中“年”的分量依然不可替代。不管是传统过年方式,还是新出现的过年方式,家人团聚、交流亲情的“内核”没有改变,年味依然还在。


>>本文地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