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度 >

走失7年半,“救助295”终于回到了家,背后是百度AI人脸识别技术立大功

  • 2020-01-19 11:08:09
  • 阅读(227)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云山

“妈妈,你抱抱我!”2019年12月11日,王雪交抱着母亲,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这是7年半后,她再次见到母亲。2012年4月30日,王雪交吃完午饭去上班,突然接到家里人电话,患病的母亲不见了,汽车站、火车站、商场、码头……全家人各个地方都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母亲。“这7年多,我每时每刻不在想念妈妈,充满了自责,要是那天我不去上班在家看着妈妈,她就不会走丢了。”王雪交说,2003年她从安徽老家嫁到宁波,2004年母亲也跟着过来生活,没想到后来竟然不小心走丢了,这几年她通过各种途径找妈妈,都没有音信。

2019年12月11日,抱着一线希望,王雪交拿着残疾证找到了宁波救助站。工作人员将残疾证上的照片录入到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系统中的百度人脸识别功能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显示此人正是滞留在医院的老太太“救助295”。“我一看到妈妈的照片,马上就激动得留下了泪,这真的是今年最好的过年礼物。”原来,王雪交的妈妈,在2012年5月3日,由宁波福明派出所送入市精神病院治疗,因其无法表述有效信息,故在采集相关身份信息时为其取名“救助295”。

7年半时间过去了,王雪交见到妈妈的时候,妈妈都不认识她了,由于多年患病,智商跟小孩子差不多。“鼠年是我这7年最开心的一年,真的感谢百度,感谢救助站,感谢医院。”王雪交把母亲送回了安徽老家,今年过年会跟妈妈一起过团圆年。

2018年11月,为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救助机构身份核查和寻亲服务能力,民政部在全国100家救助站开展为期一年的人脸识别试点,利用百度人脸识别技术提高寻亲效率,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就是其中之一。

据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现场介绍,救助站通过24小时值班制度、街头救助、向走失人员提供住所及生活必备品、利用DNA检测、人脸识别等技术帮助寻亲等手段,覆盖了走失人员“发现-救助--寻亲-安置”全流程的救助范围,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帮助其找寻亲人。三年来,救助站已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665人次。

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救助时最有难度的是如何帮助走失人员确认身份信息并找到家人,这也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方面。救助站救助的近万名流浪乞讨人员中,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患者达到1706人次,另有未成年人775名。这类人员因种种特殊原因无法准确表述自身信息,导致寻亲困难,因此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医院等地。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这些走失人员与家庭团圆带去了希望,因精神障碍滞留在宁波7年的66岁安徽老人王雪交就是其中之一。

王雪交在宁波救助站讲述百度AI人脸识别技术帮忙找到母亲经过

权威数据显示,百度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达到99.7%。通过百度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接口,民政部救助工作提高了智能化水平,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寻亲求助者可利用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将走失人员与数据库中走失人员进行实时比对,快速锁定相似度较高的照片。此外,手机用户还可以通过百度App上的百度AI寻人智能小程序,实现线上一键对比。除了人脸比对功能外,小程序还提供寻亲登记服务。截至2020年元旦,百度AI寻人平台已帮助超过一万名走失人员找到亲人。

据悉,未来,民政部救助系统内的人脸识别功能将在全国逐步落地,覆盖1623家救助管理机构。同时,百度将会加大对AI寻人精准信息推送的流量支持,帮助更多潜在需求人群了解和获取寻人服务,帮助更多家庭重新团聚。


>>本文地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